(网经社讯)5月9日,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,发布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“井喷式”发展,江苏将打造覆盖全学段的“AI+教育”新生态,力争到2027年形成国内一流、具有江苏特色的实践模式。
《方案》明确将基础教育作为AI赋能的重点领域,提出在全省中小学系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,构建涵盖编程思维、算法基础、AI伦理等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。针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,江苏将实施"AI教育普惠计划",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向农村学校推送优质AI课程资源,并为特殊教育学校开发个性化学习辅助系统。据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,此举旨在"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AI带来的教育红利",通过智能技术弥合城乡、群体间的教育差距。
据网经社教育台(EDU.100EC.CN)查询DeepSeek后获悉,对接江苏"1650"产业体系需求,职业教育领域将深化产教协同机制。方案提出校企共建100个高水平人工智能实践基地,开发"岗位能力+AI技能"模块化课程,推动学生实现"工学交替"培养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已率先与华为合作建立AI产业学院,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,培养智能制造、智慧物流等领域的"AI+技能"双能型人才。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王志强表示:"AI技术正在重构职业能力标准,模块化课程将帮助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能的同时,具备智能化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。"
高等教育:构建"人工智能+"学科新体系
在高等教育层面,江苏将重点打造"人工智能+X"复合型学科集群,支持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家级AI创新平台。方案提出实施本研贯通培养模式,在计算机、自动化等专业试点"3+1+2"本硕衔接培养方案,同时推广"AI+医学""AI+金融"双学士学位项目。苏州大学已启动AI伦理与治理跨学科研究中心,校长熊思东指出:"AI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技术维度,必须融合人文社科视角,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技术领军人才。"
育人理念变革: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
杨树兵在发布会上强调,AI技术正推动教育范式深刻变革。智能教学系统可通过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,而AI助教系统则能承担30%的基础教学任务,使教师专注于创新思维培养。常州高级中学引入AI作文批改系统后,教师周莉表示:"系统不仅提升了批改效率,还能通过数据反馈帮助学生针对性提升逻辑与表达能力。"江苏将通过智能技术重构教学评价体系,建立包含创新力、协作力等核心素养的"AI+教育"评价指标。
实施路径:实验区引领 案例驱动
为确保方案落地,江苏将分步推进"三步走"战略:2025年建设10个省级AI教育实验区,遴选50所实验校先行试点;2026年推广成熟案例,开发100个AI助教、助学典型应用;2027年形成覆盖全省的智能教育网络。目前,无锡市教育局已启动"AI双师课堂"项目,通过5G技术实现城乡学校同步授课。江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李明表示:"我们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,定期发布AI教育应用白皮书,确保技术融合始终服务于育人目标。"